本剧以塑造苏轼的艺术形象为中心,从苏轼金榜题名,才震京都开始,以他一生几次大起大落的政治命运为背景,通过他丰富多彩的生活(爱情、友谊、诗文、政绩、苦难),刻画这位千古巨人的炙热情怀,深刻思想,高尚情操,复杂心理,塑造鲜明的性格,并力求通过艺术形象来启迪人们认识历史与社会思考生活与人生。
《甲申祭》是由衡阳市艺术界遵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重温《甲申三百年祭》的指示,并参照郭沫若同志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创作的。剧作描写了明末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于1644年进入北京建立大顺王朝短短40天兴衰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主题思想。
三十年代,上海 中医世家传人宗德文秉承父愿,寻找一笔祖传的财宝。德文之弟德明勾结黑帮,唆使本性善良的于东晖骗取德文之女涵芝的爱情与信任。当东晖真的爱上了涵芝时,死亡的阴影也笼罩到他的头上。为了这笔神秘的财宝,许多人卷了进去,结局究竟如何呢?
新中国的元勋们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决策“两弹”上马,于是一大批抱着拳拳赤子之心的知识分子,从国外,从全国各地汇聚祖国的心脏,震惊世界的中国两弹事业这一幕壮丽的话剧就是这样在历史舞台上开演了。 勘探铀矿,原子弹试验基地建设,原子弹靶场建设,导弹基地建设都在紧锣密鼓之中。当我国“两弹”的航船开航时,“老大哥”背信弃义。中共中央决定全面加快中国两弹建设的步伐。一群在苏的中国留学生毅然返回祖国,参加祖国的“两弹”研究。 在一代优秀的核物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的轮廓初步勾勒完成。中国第一颗完全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弹道式导弹研制完成。艰苦卓绝的“两弹”战役已经胜利在望。1964年6月29日,随着“点火”的口令,导弹底座喷火,弹体缓缓升空,飞驰上云空,带着一条潇洒的白线,导弹渐渐隐去。我国第一颗自行设计的弹道式导弹发射成功了。 1964年10月16日,在罗布泊中心,升腾起一片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民国初年,江南古镇陶家大院。 这日陶家上下正为后院古井冒出伴有腥味的绿水怪事胆战心惊,在上海做生意6年不曾归家的陶老爷(李立群)的书信送至,称会在家中过六十大寿。大太太(宋春丽)掐指算计,老爷生日不过后天。陶家人开始忙作一团,却多在掩盖6年来的是是非非。但他们迎来的只是一具面目模糊的尸体及一个身着孝衣的纤细女子(赵琳)。 女子名叫仪萍,自称是五姨太,并言死者正是陶老爷,她的话即刻在陶家引起轩然大波。其后,二姨太桂云(史可)、三姨太雅芝(何赛飞)、四姨太玉翠(高蓓蓓)及大少爷陶书利(修庆)、三姨太的情人大梅子(陈笑非)等人与她展开斗智战,但她并不像他们一样是为陶家家产,而她与无心参战的二少爷陶书远(贾一平)之间,似也有旁人参不透的迷情。
2002年一个举家团圆的中秋夜晚,肖兰兰、韩彩凤、张晓梅三家人聚集张晓梅自然清新的乡下老家在为五年前同一产房出生的三个孩子过生日。热闹喜庆的生日宴正要开始。在外玩耍的三个孩子,就象人间蒸发一样没了踪影。几个大人从喜悦祥和的气氛里遭受到了巨大打击,顿时陷入了灭顶之灾。孩子的集体失踪,给三个家庭带来了颠覆性的灾难。